不久前
靜寶曾經報道過一位
為了讓小區的外國友人
理解自家小區的防疫政策
順手把小區通知翻譯成英語
還和愛人變身“夫妻檔”志愿者的事跡
她就是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副教授李娜
她甚至還抽空
給學生們上了堂“國際稅法”網課……
這位疫情防控“六邊形志愿者”4月10日登上了CCTV13頻道《新聞直播間》欄目
展現了志愿者無私奉獻的“凡人微光”
本輪疫情發生以來,上海各個小區都涌現出一些由居民組成的志愿者服務隊,團購采買、發放物資、維護核酸采樣秩序等,他們努力幫助鄰居解決生活難題,用“凡人微光”詮釋了“遠親不如近鄰”的含義。
李娜是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的老師,封控期間,她在給學生上網課的間隙,也一直作為社區的志愿者在忙碌。
錦延大樓位于上海南京西路街道延中居民區,受疫情影響,居委會的成員被封控在了其他小區,大樓不得不成立“臨時居委會”,作為黨員,李娜和愛人第一時間報名參加了“臨時居委會”,成為社區志愿者。
上午11點,網課還沒結束,李娜就接到社區消息,整棟大樓的居民都要進行抗原檢測。
錦延大樓共有102戶、208名常住居民,其中一半是老年人,目前日常的居委會工作由包括李娜在內的14名志愿者承擔。
結束網課,11點半開始,李娜和其他志愿者一起“掃樓”,每名志愿者包干2到5層,從高層至低層分時、依次發放試劑,并統一回收,在半小時內復核抗原檢測結果。
別看現在大家相處得很融洽,在志愿者隊伍成立之初,這樣的“掃樓”工作開展得并不順利。雖然大家都住在樓里,但彼此之間的關系卻很陌生,如何排摸樓里的人口情況,是一大難題。好在14人的志愿者隊伍里有一名來自物業的工作人員陶師傅,別看他話很少,但卻搭起了志愿者與居民的“橋梁”。
李娜說道:“我們樓下有3名物業師傅,其中,陶師傅最了解樓里每一層居民的情況。有哪些居民、老人,很多年不出門,是陶師傅告訴我們大家的?!?/p>
在跟隨李娜夫妻分發抗原試劑盒時,記者見到了陶師傅。
陶師傅說道:“有的居民會在網上問我,有沒有菜、雞蛋、牛奶。我說不用的,但他們還是都送一點給我?!?/p>
不善言辭的陶師傅,總是低頭看著手里的表格,生怕漏掉一位居民,這原本是一張收物業費的名單,如今卻成了大樓里抗疫的“花名冊”。
復核完抗原檢測和樓道消殺工作后已是下午兩點了,這個時間,陶師傅和同事才有空吃上一口泡面。
南京西路街道社區工作者、延中居民區臨時黨支部朱慧懿表示,多虧了這些志愿者,因為他們一起打通了社區工作者和居民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幫助居委會開展工作,讓居民更能接受,更能理解。